知识付费产品排行榜

2017-05-11 DBC 德本咨询/樵苏

人们处在一种无所不知的假象中,伸手却摘不到一片心仪的叶子。

一时之间,知识付费如同任何一个迅猛生长的新生事物一样被人们热议,为知识付费仿佛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其实,知识付费从来就不是一个新概念,我们付费上学、花钱买书、报学习班,都是在为知识付费,但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因为这些本来就是要收费。

所以,这一轮知识付费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本可以免费从互联网获取的东西,忽然要收费了,而且还有那么多人付费,有那么多人以此为业,更有人因此声名大噪,名利双收。

究其原因,在互联网出现之后,知识作为互联网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大量搬上屏幕,这颠覆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当大量的内容充斥屏幕,有用的知识就变得稀薄,人们处在一种无所不知的假象中,伸手却摘不到一片心仪的叶子。在烟波浩渺的网络海洋中寻找有价值的知识,变成一件复杂的事情,不但耗时耗力,还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被“歪理邪说”带偏,从互联网免费获取有用的信息的隐藏成本大大增加。

市场总是从需求中产生。人们需要从冗杂的网络内容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当获取过程中的隐藏成本一再走高,就会有一部分人愿意以购买的方式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个时候,正好有人拿出经过整理、筛选的信息,或者自己的经验、建议和思想观点来售卖,这样,知识付费的市场就形成了。

精神和肉体,从来都需要共同喂养

知识付费有用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就像罗辑思维,有人对他狂热追捧,觉得获益匪浅,也有人说罗辑思维是二手产品,他的客群也都是门外汉,故而嗤之以鼻。且不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他庞大的粉丝量就可以看出,他提供的东西是很多人所需要的,他为这些人多开了一方看世界的窗口。

有人认为知识付费的背后,是中产阶级的焦虑,需要付费的知识就像是经济萧条时期的口红,人们没有能力去消费更昂贵的商品,于是选择购买价格可以接受的口红,以寻求自我安慰。的确,仅靠收听几个收费的节目、参加几场收费的讲座或者花钱请某个名人大咖回答几个问题,解决不了什么人生难题。

但是无可否认,至少在视觉效果上,口红可以让人变美,那些经常使用口红的女性,也一定是更加热爱生活的人,不是吗?从另一个角度说,知识付费,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食粮。或许当世再难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风骨,但精神和肉体,从来都需要共同喂养。

微信图片_20170511095322.jpg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想要得到什么。

那么,只要付了费的,就一定是知识吗?价格等于价值吗?不一定。在DIKW体系里,知识(Knowledge)是在数据(Date)和信息(Information)的基础上分析、提炼而来的,将知识进一步集成、延伸,并用于指导未来,才能称之为智慧(Wisdom)。我们通过付费获取的,并不一定全都是知识,很有可能只是信息,甚至数据,但这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想要得到什么。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放在这里很恰当,在选择付费产品的时候,要沉着、勇猛、有辨别,带着目的去寻找,去获得,将数据和信息提炼为知识,将知识升华为智慧,才能日新,日日新。

知识付费市场形成的动力,在需求方,是人们对于自我精神塑造的渴求,对自我改善的渴望,亦即时下被普遍提及的消费升级;在提供方,是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双重获得,亦即内容创业。“付费”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知识提供者去生产更优秀的内容,但我们希望内容生产者的根本动力,是精神,而不是金钱;付费者付费的动机,是对知识的尊重,而不是付费行为本身。

孔夫子流芳百世、孔府屹立千年的根本,从来都不是因为那些刻在简上、写在纸上的字句,而是那些字句散发出的精神,和蕴含的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