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之下的互联网金融,逐渐走上正轨
2016年又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随着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在2016年到今年的一年多时间,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大量不合规的小平台退散,留下了资质能力更强的玩家,“合规”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的主基调。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不是打击压制,而是引导其合规、合法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也符合互金行业的发展规律。
今年作为全面监管的第二年,在监管“天眼”下的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创新,展现出一些新面貌。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分支企业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P2P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投资理财平台、互联网保险、分期、众筹、金融科技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自由是相对的,有约束的自由才是可持续的。2017年,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联合把控下,这个曾经野蛮生长的行业正在后监管时代向理性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互联网金融普惠、灵活的优势逐渐真正地释放出来。
P2P金融:泡沫破灭后的强者之争
P2P金融又被称为P2P信贷,在前两年发展火热的时候俨然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然而,当时一部分违规平台打着P2P的旗号,以虚假高息、大规模线下营销的方式,欺骗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人群,引来了一批非理性投资。这些乱象导致了2016年P2P网贷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暴露,资本方甚至出现了谈P2P色变的情况。
2016年随着一系列行业文件的落地,大量网贷平台因达不到合规标准被停业整顿或清理出局,浮华后的泡沫破灭,网贷平台却也迎来涅槃重生。
2017年2月23日,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标志着继备案登记规范后又一行业合规细则最终落地。有了银行资金存管,平台携款跑路的风险会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留给网贷平台的只有转型整改以达到要求或者直接退出这两条路,那么可以预见,未来P2P行业将是资金充足、合规合法的大平台的天下,小公司将难以生存,洗牌实质上是对遵纪守法、实力雄厚玩家的利好。
消费金融:跑得稳才能跑得快
消费金融是P2P风头过后被业内持续看好的新热点,消费金融崛起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消费高涨。
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的改变,以及年轻消费势力的崛起,消费金融呈现出新趋势:从传统的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如买房、买车)向中低收入人群(大学生、普通工薪阶层)及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如3C 数码产品、服装、餐饮等)迅速拓展。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即通过互联网渠道发放的贷款)交易规模达到4367亿元,预计2017年交易规模将达到9983亿元,同比增长128.6%。消费贷支撑起零售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客户群体的差异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不同,各种类金融、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贷被挪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消费金融的风险把控始终不能放松。
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野蛮生长后,监管政策逐渐趋严将是大势所趋,未来众多粗放式经营、不注重信贷信用管理审核的中小平台将逐步面临淘汰,而那些重视风险控制、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的风头仍在持续
刚刚过去的双11,既是对电商的大考,也是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大考。据资料显示,2016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1207亿元,今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1682亿,巨大成交额背后的庞大支付流量大都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可见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为更多客户服务。
个人业务领域的支付基本已经被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瓜分,目前来看,线上部分留给其他支付公司的机会主要还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其中消费金融可能是未来各家争夺的主要战场。16年央行明确表示“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不再增发支付牌照,在这个政策环境下,现有牌照持有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会增加,各家对支付的争夺只会更加激烈。因为有了支付才有数据,支付所涉及到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金流与信息流数据,对于要构建自身生态系统的大企业而言,是发展综合金融业务的渠道,掌握这些大数据,对未来的竞争决策也至关重要。
在电商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获得官方认可、用户对手机App的依赖逐渐增强和各大银行纷纷布局移动支付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将继续高歌猛进。
互联网弱化了金融业务的边界,为多种模式开辟出发展道路
尽管与此消彼长,轮番成为互联网金融投资新热点的网贷、消费金融等模式相比,投资理财平台、互联网保险、分期和众筹等模式的发展稍显暗淡,但是借助互联网工具,这些模式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互联网金融弱化了金融业务的各类边界,降低了金融业的专业性和门槛,同时突出了用户在投资理财行为中的核心关注点,可以将所有金融类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输出给用户。
互联网为多种模式开辟出发展道路。几年前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带动了网络理财、余额理财;“互联网+保险”颠覆了传统保险的营销模式,保险信息咨询、投保、交费等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使得网络保险无论从概念、市场还是到经营范围,都有更广阔的空间以待发展了;众筹平台的兴起,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的门槛和增加了投资的多样性。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发明、影视作品等,都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发起众筹。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能获得网友喜爱,就有可能获得项目的启动资金。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可能。
可以期待未来互联网与金融的更多组合模式,为推动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金融科技渗透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中,金融科技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过去,金融科技公司帮助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抗衡竞争对手;现在,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中表现更加积极,甚至有部分金融企业同时就是金融科技企业,研究出的最新成果直接运用于自家产品中,从而加速推动金融服务领域的颠覆式创新与重塑。
智能投顾、大数据征信、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以及生物识别等,都是新兴的金融科技。金融领域的很多痛点都可以通过领先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突破,金融科技是促进金融行业理性、稳步向前发展的优质助推剂。例如,利用量化风险模型实现消费借贷的快速审批,云计算大幅提升服务的响应速度,大数据帮助消费金融公司精准刻画客户肖像,提升消费借贷个性化定价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场景化服务水平和推动客户群体扩张。
结语
有需求,就有市场。相较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具有不可比拟的灵活性,互联网金融提供的辅助性、普惠消费类的创新金融服务,是传统金融触角的延伸。当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普惠金融业务和大量小微客户对于投融资的强烈需求相遇,自然能激发出中国互联网金融潜在的巨大市场。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会有泥泞和曲折,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行业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服务体验,涌现出更多优秀企业。此前大量的风险投资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尽管其中不乏骗钱和跑路的行为,但大部分真金白银还是用在了对新技术的探索,对用户的教育和对市场的培养上,整个社会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的成本,最终还是会回报到行业本身。
如同人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服务一样,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也逐渐渗透进了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不断重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