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企业名称 |
---|---|
1 | 中国电信 |
2 | 中国联通 |
3 | 中国移动 |
4 | 世纪互联 |
5 | 鹏博士 |
6 | 网宿科技 |
7 | 新网互联 |
8 | 方正信息 |
9 | 西部数码 |
10 | 万国数据 |
11 | 光环新网 |
12 | 国研信息 |
13 | 云赛智联 |
14 | 炎黄网络 |
15 | 中资源 |
16 | 证通电子 |
17 | 首都在线 |
18 | 森华易腾 |
19 | 35互联 |
20 | 奥飞数据 |
21 | 有孚网络 |
22 | 网银互联 |
23 | 尚航科技 |
24 | 第一线集团 |
25 | 太平洋电信 |
26 | 铜牛信息 |
27 | 中国数据 |
28 | 联动天下 |
29 | 中电华通 |
30 | 数据家 |
31 | 华夏名网 |
32 | 安畅网络 |
33 | 甘肃万维 |
34 | 中国E动网 |
35 | 企商在线 |
36 | 第一主机 |
37 | 亿信科技 |
38 | 睿江云 |
39 | 美橙互联 |
40 | 媒迪雅 |
41 | 赛诺贝斯 |
42 | 时代互联 |
43 | 中国诺网 |
44 | 高升控股 |
45 | 互联通 |
46 | 众生网络 |
47 | 广州新一代 |
48 | 第一商务 |
49 | 群英 |
50 | 中经名气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IDC迈入飞速发展阶段
在信息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海量数据的载体,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以下简称IDC)也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统计,2016年全球IDC整体市场规模达到451.9亿美元,增速为17.5%;中国IDC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市场总规模为7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8%。通过对IDC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解到,当下世界各地IDC市场规模都在快速增长,并且近年来行业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复合增长速度,产业前景极为看好。
技术创新驱动了智能终端、VR、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数据存储、计算以及网络流量需求的增加。在这一趋势下,全球IDC市场快速发展,有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我国IDC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
从需求端来看,未来国内IDC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互联网行业和云计算行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国内互联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同时国家大力号召并倡导“宽带中国”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对专业IDC服务的刚性需求。另外一方面,国内云计算的高速发展提升了对IDC数据中心和带宽的需求。
A股上市公司纷纷转型加入,竞争加剧
排名 | 名称 |
---|---|
1 | 网宿 |
2 | 阿里云 |
3 | 腾讯云 |
4 | 蓝汛 |
5 | 金山云 |
6 | 世纪互联 |
7 | UCloud |
8 | 有孚网络 |
9 | 帝联 |
10 | 西部数码 |
11 | 电信通 |
12 | 快网 |
13 | 时代互联 |
14 | 高升控股 |
15 | 白山云 |
16 | 华夏名网 |
17 | 中国数据 |
18 | 宝德科技 |
19 | 海西数据 |
20 | 云中网 |
21 | 五洲互联 |
22 | 天下数据 |
23 | 快数据 |
24 | 亿通网联 |
25 | 同兴万点 |
26 | 又拍云 |
27 | 云端网络 |
28 | 上海云熵网络 |
29 | 联动天下 |
30 | 广州新一代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在云计算、视频、游戏、电商等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对于IDC 的需求高速增长。由于建设IDC机房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关键在于IDC是重资产行业,所需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大,2015 年以来,许多资金充裕的A股上市公司看准了IDC的高速增长态势,纷纷通过合作和并购等方式介入IDC领域,寻求转型。
作为国内最大的高端UPS电源制造商,科华恒盛与中经云、浪潮云合作推进“云动力”生态数据中心建设,并于2016年12月公告收购云基础服务;美利云增资宁夏云创IDC项目,转型IDC市场;宁波建工投入12.6亿跨界收购资产,进入IDC领域。这些企业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布局IDC领域的可行性。
同质化竞争激烈,向云计算服务转型成为传统IDC的发展趋势
排名 | 名称 |
---|---|
1 | 阿里云 |
2 | 天翼云 |
3 | 腾讯云 |
4 | 沃云 |
5 | 华为云 |
6 | 移动云 |
7 | 百度云 |
8 | 世纪互联 |
9 | 华云 |
10 | 金山云 |
11 | UCloud |
12 | 中科曙光 |
13 | 京东云 |
14 | 鹏博士 |
15 | 浪潮云 |
16 | 网宿科技 |
17 | 苏宁云 |
18 | 网易云 |
19 | 360云 |
20 | 宝德科技 |
21 | 中软国际 |
22 | 青云QingCloud |
23 | 金蝶云 |
24 | 263云通信 |
25 | 象云 |
26 | 华星创业 |
27 | 首都在线 |
28 | 飞云 |
29 | 开创云 |
30 | 蓝汛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进入2017年以来,云计算的普及逐渐进入快车道,腾讯、百度、三大运营商、华为等巨头企业先后开展云计算相关业务,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点。混合云融合公有云和私有云,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近期,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国外科技巨头齐发财报,在各家亮眼数据的背后,云计算业务功不可没。
随着云计算服务的日趋成熟及市场应用的日益广泛,IT架构全面步入云时代,数据中心也在发生相应变革。对于传统IDC企业而言,“先订单,再建设,后运营”的经营模式,已经被公有云模式颠覆,数据中心云化是当前数据中心发展的典型趋势之一,传统IDC企业转型迫在眉睫,“向云看齐”成了不谋而合的一致选择。
传统IDC 服务同质化严重,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IDC领域,利润率被逐渐压低。未来,随着云服务在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客户对其接受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传统IDC服务商将会进一步加大向云计算的转型,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增值服务,增加产品差异化,提升盈利能力。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到来,云的价值还有待继续挖掘。数据显示,到2020年,通过物联网联网的设备将达260亿台。未来计算功能可能将完全由云端承载,终端则简化为不同的接受屏幕。不过,云计算市场的未来前景再好。如果没有安全,‘云’没有任何生命力。
与外资巨头合作,第三方IDC服务商份额有望扩大
排名 | 名称 |
---|---|
1 | 阿里云 |
2 | 世纪互联 |
3 | 西部数码 |
4 | 广州新一代 |
5 | 云中网 |
6 | 盛大云 |
7 | 35互联 |
8 | 联动天下 |
9 | 七牛 |
10 | 首都在线 |
11 | 第一主机 |
12 | 时代互联 |
13 | 网宿科技 |
14 | 互易中国 |
15 | 蓝汛 |
16 | 华云数据 |
17 | 华数世纪 |
18 | 青云 |
19 | 华夏名网 |
20 | 花生壳 |
21 | 中电华联 |
22 | 象云 |
23 | 文群网络 |
24 | 五洲互联 |
25 | 宝德科技 |
26 | 天下数据 |
27 | 云立方网 |
28 | 快数据 |
29 | 初志科技 |
30 | 亿通网联 |
31 | 商务中国 |
32 | 智慧网络 |
33 | 上海网域网 |
34 | 千喜网络 |
35 | 前沿数据 |
36 | 世纪东方 |
37 | 易企网络 |
38 | 迅捷网络 |
39 | 骑士互联 |
40 | 云工坊 |
41 | 国超商务 |
42 | 中网科技 |
43 | 集思网络 |
44 | 科网主机 |
45 | 影速科技 |
46 | 易拓云 |
47 | 又拍云 |
48 | 中国硕网 |
49 | 坚果云 |
50 | 新鸿儒 |
51 | 鸿麟数据通 |
52 | 安雄科技 |
53 | 恒创科技 |
54 | 夏龙通信 |
55 | 我爱主机 |
56 | 终生网络 |
57 | 天互数据 |
58 | 优易互联 |
59 | 港湾网络 |
60 | 蓝队网络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受限于牌照管制,国外云计算巨头借助国内IDC服务商进入中国市场。Google、微软、亚马逊、IBM 等巨头的云计算产品成熟、品牌影响力大、运营经验丰富,但是根据 2013年重新开启的IDC牌照申请规定,外商无法独立取得 IDC牌照,因此其进军国内云服务市场必须借助有牌照的本土企业。国际云服务商大多数通过与国内IDC 服务商和云服务商合作的形式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
2016年9月,甲骨文正式与腾讯签约,合作将全面包括IaaS、PaaS、SaaS三层云服务。同年,光环新网与亚马逊签署合作协议,亚马逊授权公司基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来运营云服务基础设施和云服务平台,向中国客户提供高品质的AWS云服务。
由于第三方IDC服务商体制灵活,容易与外资达成合作,未来在传统IDC数据中心向云计算数据中心转型的趋势下,第三方IDC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扩大,龙头厂商受益最大。
解决痛点,绿色数据中心成趋势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49家企业名单,首批上榜的49家企业入围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使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能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有害物质控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但传统数据中心高耗能、低利用,且布局分散、发展粗放,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加之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消耗大量水资源等,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据《中国数据中心能耗现状白皮书》显示,2015年全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达1000亿度,年耗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1.5%。有调查数据显示,62%的企业认为,它们的数据中心面临着诸如散热、供电、成本等问题;23%的企业认为,其数据中心供电和散热能力不足,限制了IT基础设施扩展,或无法充分利用高密度计算设备;19%的被访企业认为,其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太大,费用超高,无法负担;还有17%的企业认为,机房温度过高,影响了计算设备的稳定运行,随之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而绿色数据中心刚好可以打破这样的局面,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先进科技,实现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使社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