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企业 |
---|---|
1 | 爱家科技 |
2 | 爱思强 |
3 | 安庆美晶 |
4 | 宝泰隆 |
5 | 北京格雷菲尼 |
6 | 北京格瑞斯 |
7 | 北京碳世纪科技 |
8 | 北京莹宇电子 |
9 | 长沙罗斯科技 |
10 | 常州第六元素 |
11 | 常州二维碳素 |
12 | 常州鸿昌高科 |
13 | 常州立方能源技术 |
14 | 常州立英新材料 |
15 | 常州墨之萃 |
16 | 常州瑞丰特 |
17 | 常州碳时代科技 |
18 | 常州碳维纳米 |
19 | 常州碳星科技 |
20 | 常州碳元科技 |
21 | 常州益辉新能源 |
22 | 常州中超石墨烯 |
23 | 成都南诺环宇 |
24 | 大富科技 |
25 | 大英聚能科技 |
26 | 德尔未来 |
27 | 德阳烯碳科技 |
28 | 东莞鸿纳 |
29 | 东旭光电 |
30 | 方大碳素 |
31 | 飞泰科技 |
32 | 佛塑科技 |
33 | 贵州新碳高科 |
34 | 国创珈伟石墨烯 |
35 | 杭州格蓝丰纳 |
36 | 合肥微晶材料 |
37 | 恒力盛泰 |
38 | 华丽家族 |
39 | 济南墨希 |
40 | 济南圣泉集团 |
41 | 济宁利特纳米 |
42 | 济宁利特纳米技术 |
43 | 江海股份 |
44 |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 |
45 | 金路集团 |
46 | 康得新复合材料 |
47 | 乐通股份 |
48 | 力合股份 |
49 | 内蒙古瑞盛新能源 |
50 | 纳富迪斯科技 |
51 | 南京吉仓纳米 |
52 | 南京科孚纳米 |
53 | 南京先丰纳米 |
54 | 南京新月材料 |
55 | 宁波艾能锂电池 |
56 | 宁波墨西 |
57 | 宁波柔碳电子科技 |
58 | 宁波中车 |
59 | 宁波中科建华 |
60 | 平顶山保成碳素 |
61 | 青岛海大海烯新材 |
62 | 青岛华高墨烯 |
63 | 青岛迈可威 |
64 | 青岛迈威石墨烯设备 |
65 | 青岛瑞利特 |
66 | 青岛希碳维度 |
67 | 山东金城石墨烯 |
68 | 山东欧铂新材料 |
69 | 山东玉皇新能源 |
70 | 上海利物盛 |
71 | 上海新池能源 |
72 | 深圳六碳科技 |
73 | 深圳市本征方程石墨烯 |
74 | 深圳市鑫成碳素 |
75 | 深圳烯旺新材料 |
76 | 苏州高通新材料 |
77 | 苏州格瑞丰纳米 |
78 | 泰州巨纳新能源 |
79 | 炭美科技 |
80 | 碳元科技 |
81 | 唐山建华 |
82 | 天津普兰纳米 |
83 | 无锡格菲电子薄膜 |
84 | 烯碳新材 |
85 | 厦门凯纳石墨烯 |
86 | 厦门烯成石墨烯 |
87 | 厦门祥福兴胶粘制品 |
88 | 新纶科技 |
89 | 宣城亨旺新材料 |
90 | 银基烯碳 |
91 | 兆鋆新材 |
92 | 浙江碳谷上希 |
93 | 志阳科技 |
94 | 中国宝安 |
95 | 中航三鑫 |
96 | 中科炭纳米 |
97 |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 |
98 | 中泰化学 |
99 | 重庆墨烯 |
100 | 珠海聚碳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铅笔的划痕中就有石墨烯,当你用铅笔在纸上书写时,写出字中就很可能有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石墨烯。
最早是在2004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诺沃肖罗夫教授和盖姆教授就首次分离出石墨烯。他们利用胶带剥离石墨上的薄层,之后将其放在硅片上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观察后确认。这个发现最后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是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二维新材料,它的发现及其应用,正在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产业革命。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传感器、半导体器件、透明显示触摸屏、海洋重防腐涂料、海水淡化、水污染治理以及军工装备等方面。当然了,至于具体如何实现这些应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尝试。
石墨烯这个高科技概念在股票市场也引起了很多炒作,不少不具备相关科学知识的散户也对此进行了跟风。那么为什么可以炒作石墨烯概念呢?这是因为石墨烯材料有许多良好的性质,比如电阻很小、单膜的硬度极高、透光性好——比如在理论上可以覆盖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上来增强屏幕的力学性能(但在工艺上很不容易实现)。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试图在全球石墨烯产业竞争中占据核心优势。当然了,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目前中国的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其实并不尽如人意——寻找更多的石墨烯应用场景,切实提高石墨烯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石墨烯的产业化方面,从2013 年开始,包括华为、东旭光电在内一些石墨烯企业与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GIA),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共同推动石墨烯的产业化发展。
除了研究机构的参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宁波、常州、无锡、青岛、重庆五地先后设立石墨烯产业园区,集中发展石墨烯产业。比如,宁波市计划在 10 年内打造千亿级规模的石墨烯产业特色群。
目前,我国在石墨烯低端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国内部分厂家如第六元素、宁波墨西已经实现了氧化还原法或液相剥离法石墨烯粉体以及 CVD 法石墨烯薄膜的规模化生产。但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国各个企业生产出来的石墨烯的总体质量较差,仅能用来做锂电池添加剂、复合材料添加剂等低端应用。
在高端领域,石墨烯生产制备还没有突破。比如高速电子器件、光电探测器等高端领域需要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单晶,与普通多晶态石墨烯薄膜相比,单晶石墨烯薄膜制备异常困难,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努力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在石墨烯产业化过程中已经走过从概念到产品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上游的石墨烯制备工艺、中游的石墨烯粉体与薄膜产品、而下游的石墨烯终端应用已经呈现一定的结构化特征。为此,《互联网周刊》整理了新石墨烯企业100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