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名称 |
---|---|
1 | 巴安水务 |
2 | 碧水源 |
3 | 城投控股 |
4 | 创业环保 |
5 | 创元科技 |
6 | 大禹节水 |
7 | 德尔未来 |
8 | 迪森股份 |
9 | 东安动力 |
10 | 东方电子 |
11 | 东方园林 |
12 | 东江环保 |
13 | 东旭蓝天 |
14 | 盾安环境 |
15 | 飞马国际 |
16 | 菲达环保 |
17 | 涪陵电力 |
18 | 富春环保 |
19 | 格力电器 |
20 | 格林美 |
21 | 国立科技 |
22 | 海信电器 |
23 | 瀚蓝环境 |
24 | 杭钢股份 |
25 | 杭锅股份 |
26 | 航天工程 |
27 | 合康新能 |
28 | 恒通股份 |
29 | 洪城水业 |
30 | 湖南天雁 |
31 | 华宏科技 |
32 | 华新水泥 |
33 | 华意压缩 |
34 | 尖峰集团 |
35 | 金固股份 |
36 | 金力泰 |
37 | 金通灵 |
38 | 金圆股份 |
39 | 津膜科技 |
40 | 聚光科技 |
41 | 开能环保 |
42 | 凯迪生态 |
43 | 科林环保 |
44 | 科融环境 |
45 | 科泰电源 |
46 | 联美控股 |
47 | 龙净环保 |
48 | 龙马环卫 |
49 | 美晨生态 |
50 | 启迪桑德 |
51 | 青岛海尔 |
52 | 清水源 |
53 | 清新环境 |
54 | 三聚环保 |
55 | 三峡水利 |
56 | 神雾环保 |
57 | 神雾节能 |
58 | 盛运环保 |
59 | 首创股份 |
60 | 首航节能 |
61 | 双良节能 |
62 | 台海核电 |
63 | 泰达股份 |
64 | 腾龙股份 |
65 | 天地科技 |
66 | 天壕环境 |
67 | 天翔环境 |
68 | 天银机电 |
69 | 万邦达 |
70 | 万丰奥威 |
71 | 旺能环境 |
72 | 威孚高科 |
73 | 维尔利 |
74 | 潍柴动力 |
75 | 伟明环保 |
76 | 武汉控股 |
77 | 先河环保 |
78 | 新日恒力 |
79 | 兴蓉环境 |
80 | 兴源环境 |
81 | 雪 莱 特 |
82 | 雪迪龙 |
83 | 雪浪环境 |
84 | 怡球资源 |
85 | 永清环保 |
86 | 远达环保 |
87 | 长青集团 |
88 | 正海磁材 |
89 | 智慧能源 |
90 | 置信电气 |
91 | 中材国际 |
92 | 中材节能 |
93 | 中材科技 |
94 | 中电环保 |
95 | 中联重科 |
96 | 中粮生化 |
97 | 中信重工 |
98 | 中原环保 |
99 | 众合科技 |
100 | 重庆水务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节能”贯穿过去,“环保”连接未来
曾几何时,“互联网”是美利坚的国家名片,“韩流”是韩国的创汇代表,“严谨”则是德国产品的代名词,日本产品最精密、最节能……差异竞争,或者说将一种概念深深烙印在产品中,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技术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能看到的是,一种新的概念或模式的提出,领头者不一定笑到最后,但紧跟潮流、深耕细分技术的企业却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成功。
所谓“精耕细作”便是尽可能精细地耕耘一个领域、尽可能减少该领域的消耗,而又生产出与之前相同、甚至更多的价值。这条主线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这也是“节能环保”概念提出的重要依据和诉求。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又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甚至有专家认为该产业是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技术和装备方面、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三方面来看。技术和装备主要包括固液气的回收处理、脱硫脱硝、环境修复和检测设备等;环保产品则多指环保材料、环保药剂、各种催化剂和稳定剂以及有机污染物替代品等;环保服务则是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建设运营以及技术咨询和人才培养为主的服务体系。
由此可见,节能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漫长、各产业间关联度强大,同时又有强大的吸纳就业能力与经济拉动作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内在需求中,节能环保产业同样扮演重要作用,更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节能概念方兴未艾,环保领域忧中有喜
2018年伊始,一纸“洋垃圾禁止入境”禁令,成为继雾霾、PM2.5、重金属超标等环保话题后,让“为生态环境减负”口号再次由冷转热。这一举措的实施让我国告别了“输入性”环境污染,却让发达国家不得不提重新直面污染和“垃圾围城”问题,而在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以来,越南港口几乎被洋垃圾淹没。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西方国家一直以“环保”作为压缩我国工业产能的借口,自身却也并未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仍有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染源需要出口解决。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新兴的经济强国,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病尽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
国内节能环保企业主要面临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以及环保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但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成果依然值得肯定,“小散乱污”企业被大量关停、国内企业对技术愈加重视带来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如三聚环保便是通过悬浮床加氢、焦化烟治理、低压氨合成等技术持续扩展市场份额,上市8年来,营收增长超过50倍。
诸如此类如污水治理企业碧水源、甚至以节能环保产品为主打实现突破的家电企业,都在技术研发中展现了强有力的“头部”效应,对节能环保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广义来看,无论是光伏、水电,还是精细化工、新能源等,都是环保产业在不同领域的集中体现。从这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便能看出我国环保氛围正变得愈加浓厚,自发性环保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主题之一。
政策支持+民间环保气氛加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步入新纪元。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必将与人类发展实现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