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名称 |
---|---|
1 | 安徽佳航碳纤维有限公司 |
2 | 安徽佳力奇碳纤维科技股份公司 |
3 | 安徽首文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4 | 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 |
5 | 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 |
6 | 德州晶华宝利来碳纤维布制造有限公司 |
7 | 方大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 |
8 | 甘肃都氏汉纤维有限公司 |
9 | 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 | 广州金发纤维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 |
11 |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 |
12 | 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 |
13 | 湖南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 |
14 | 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15 | 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 |
16 | 吉林市神舟炭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
17 | 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 |
18 | 济宁科能新型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19 | 嘉兴中宝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
20 | 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1 | 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2 |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 |
23 | 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 |
24 | 江苏天鸟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25 | 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6 |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 |
27 | 辽宁百盈碳纤维有限公司 |
28 | 鲁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9 | 南通森友炭纤维有限公司 |
30 | 山东江山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31 | 山东英特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
32 | 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 |
33 | 深圳市领航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34 | 深圳市泰格尔碳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35 | 四川省新万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36 |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股份公司 |
37 |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 |
38 | 无锡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39 | 西安康本材料有限公司 |
40 | 宜兴市恒通碳纤维织造有限公司 |
41 | 宜兴市瑞邦高性能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42 | 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3 | 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 |
44 | 浙江联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45 | 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
46 | 中奥碳纤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47 |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
48 | 中国恒瑞有限公司 |
49 |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
50 | 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既有碳材料“硬”的固有特征,又兼备纺织纤维“柔”的可加工性,素有材料之王的美誉。
起初,碳纤维主要用于航空、军用等高精尖领域,步入21世纪后,随着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的成熟,已经在汽车制造、新能源、体育用品、医疗器械、建筑及其结构补强等民用领域逐渐普及开来,并且随着产业需求的大幅增长,碳纤维产业的增速也愈发明显。
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碳纤维材料长期依赖国外进口,主要发展还是集中在近十年。“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碳纤维材料列入重点发展材料名单,从2010年的1200吨到2016年的4600吨,我国的碳纤维自主供给率逐年提高。但近几年,却出现一些与发展大势不相符的现象。
有产能,无产量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碳纤维制造企业就已经拥有1.5万吨的产能,而在2016年更是提升到了1.8万吨,但实际的产量却还不到实际产能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大体可以归为两个因素。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碳纤维制造领域突飞猛进,但受限于起步晚的客观原因,数十年的技术壁垒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打破,诸多行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日本东丽、美国赫克塞尔等少数国外企业手中,技术含量较低、质量较差成为了阻挡我国碳纤维销路的一大阻碍。
另一方面,除一些航空航天、军工等必须采购国产碳纤维材料的订单,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也成为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一大劣势。据海关显示,2016年我国碳纤维及制品进口量为15960.47吨,其中仅日本一国进口量就为6027.49吨,且同比增长10.34%,这一数据与我国4600吨的年产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随着国内企业在研发上的不断投入,我国在碳纤维关键生产环节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2017年,长期以来被国外封锁垄断的T800碳纤维宣告正式实现了低成本的国产化。其实T300、T800、T1000等称谓,并非某一标准,只是日本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型号,由于东丽公司的行业地位,导致其型号逐渐演变成为了碳纤维的强度标杆。而东丽公司的T800系列更是唯一被美国FAA批准用于波音777关键飞行部件的碳纤维材料,其在航空工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T800碳纤维的低成本国产化不仅解决了我国以往到处求人的囧况,更有希望直接反扑国际市场。
浮上水面的死亡名单,难以解决的盈利问题
过去两年,碳纤维行业发生很多大事。2017年初,作为碳纤维企业破产第一案的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行破产清算程序。而仅仅不到一年,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由于资不抵债,于2017年12月申请破产。
早在2012年时,有报道称,沈阳中恒一期工程建成年产1500吨国产化高性能PAN基碳纤维原丝、500吨碳丝生产线及360万平米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并计划在五年内使碳纤维相关产品产能达到XX的产业规划,可谁曾想到后面的境遇。而据业内人士透知,亏损绝非一两家企业的个例。这也令人不禁发问:目前我国的碳纤维市场到底处于什么阶段?
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碳纤维应用领域中,体育休闲领域约占58%,工业领域占36%,航空航天占6%左右。虽然我国然纤维下游应用和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但动辄数年的开发周期并非每家企业都能承受,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大部分企业仍然抱持观望态度。毕竟对于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生存仍然是首要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工业的发展,碳纤维行业无疑迎来了发展的风口。但从整体来看,碳纤维产能的大规模发展与依然相对脆弱的产业链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矛盾,企业盈利仍是大部分生产厂家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未来几年,中国碳纤维行业或许将会迎来持续性的洗牌,但我们丝毫不会怀疑中国碳纤维领域的未来。在一些企业倒下的同时,总有另一些企业会在技术、产能等方面不断强大,时间站在我们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