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名称 |
---|---|
1 | 百度 |
2 | 威马汽车 |
3 | 蔚来汽车 |
4 | 车和家 |
5 | 小鹏汽车 |
6 | 小马智行 |
7 | 图森未来 |
8 | Momenta |
9 | Roadstar.ai |
10 | 景驰科技 |
11 | 地平线机器人 |
12 | 纵目科技 |
13 | 北汽 |
14 | 华为 |
15 | 一汽 |
16 | 滴滴 |
17 | 长安 |
18 | Minieye |
19 | 商汤科技 |
20 | 腾讯 |
21 | FMC |
22 | 清智科技 |
23 | 阿里巴巴 |
24 | 驭势科技 |
25 | 广汽 |
26 | 吉利 |
27 | 苏州智华 |
28 | 极目智能 |
29 | 西井科技 |
30 | 亚太股份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在人工智能呈井喷式爆发的当代,哪一项应用最具颠覆性?不同人心目中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自动驾驶”必不可少。
现如今,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道路常被称作是一场车赛,传统汽车制造商、造车新势力、独立供应商、互联网公司无意不在争分多秒的抢占无人驾驶的先发位置。
根据行业内部预测,2019到2020年,L3级别的汽车实现量产化,2022年后,部分企业实现L4量产。如今,2018年已经过半。
争分夺秒,“排位赛”的最后疯狂
如果将无人驾驶比作一场F1级别的比赛,那么根据行业的时间规划,2020年前的竞争只能算是一场正式比赛之前的排位赛。然而这并不代表无足轻重。
根据创客100基金统计,仅2017年,对国内无人驾驶领域有重要意义的投融资案例就有90起,43亿美金流向了自动驾驶的研发和制造领域。其中34亿投到了整车制造领域,包括蔚来、小鹏、威马等新能源智能汽车。剩下的9亿美金投到了无人驾驶智能技术的核心领域,包括单点技术方案、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传感器和计算硬件研发。
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自5月1日起,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
如今,上海、重庆、北京、河北、浙江、吉林长春、湖北武汉、江苏无锡等地先后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积极推动半封闭、开放道路的测试验证。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后按照获得测试牌照数量:
9—3张:百度(9)、一汽(4)、金龙汽车(3)
2张:北汽、上汽、长安、蔚来
1张:戴姆勒、宝马、广汽、吉利、东风、腾讯、小马智行
从中不难看出,在获得牌照的企业当中,民营车企和初创企业仍然处于劣势。这不禁令人反思: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到底谁才是无人驾驶技术的践行者?
摆脱“传统车企”的思维定式
“传统车企——燃油车、老派;新造车势力——新能源、智能”,当谈论新旧两派造车势力时,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思维定式,却很少去反思:为什么?
去年,美国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对18家在无人驾驶领域发力的公司进行了排名。前十名依次是:福特汽车、通用汽车、雷诺-日产、戴姆勒、大众集团、宝马、谷歌Waymo、沃尔沃/Autoliv/Zenuity、德尔福、现代集团。
有没有觉得有些奇怪?没错,业内公认的无人驾驶领军企业谷歌在这份榜单中仅仅排在第七。让我们来看一看Navigant公司所给出的解释:
Navigant根据策略和执行两个纬度制定出技术、上市策略、生产能力、后劲、销售、营销、分销等9个标准。平时人们最为关注的技术仅仅是多项指标中的一项,榜单作者Sam Abuelsamid认为:技术是好东西,但除非你可以量产出成千上万台这样的车,并且成功让人们接受这样的车和使用它们,否则技术并不全然是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谷歌的厉害之处,在于让传统车企意识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才是无人驾驶的关键,而传统车企的整合能力更强。无人驾驶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
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传统车企中,北汽、一汽、比亚迪、长城等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持续投入同样不可小觑。
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完成了对哈弗H8等辅助驾驶阶段的开发,预计2020年推出自动驾驶车辆上高速;一汽集团于去年上海车展发布了互联智能汽车“挚途”战略。其自主研发的智能互联驾驶系统有手机叫车、自动驾驶和编队跟车等功能;广汽集团也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未来双方将共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并应用于新能源车型。
在汽车制造领域,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无疑是无人驾驶的发起者与倡导者,而新能源、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等元素也正是多年来新造车势力区别于传统造车领域的杀手锏,然在2018年的今天,这一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创业窗口逐渐关闭,格局初现
相较于汽车制造领域的你争我夺,科技公司内部的变化似乎更加值得关注。相比去年无人驾驶领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创业态势,2018上半年却是一片风平浪静。我国的无人驾驶领域,在经历了初创期的百花齐放之后,格局已经开始逐渐固化。
如果仅从发展速度来看,Pony.ai(小马智行)与Momenta在这半年来的表现无疑更受外界瞩目。
今年1月,Pony.ai获得了一轮1.12亿美元的A轮融资,并在其后实现了国内首次的无人车试运营,还跟广汽达成战略合作,广招业界精英建立自动驾驶研究院,最近还以初创公司身份拿下北京路测牌照。
相较于Pony.ai的动作频发,Momenta近些年的行事多少有些低调,但其团队所获得的实际进展却额外稳健。目前Momenta已经取得戴姆勒、蔚来汽车的产业资本的加持,这种依靠资本+资源的合作模式,可能会更快实现无人驾驶的商业应用。
除此之外,景驰科技、RoadStar.ai等企业都在近半年来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发展态势。在货运无人驾驶领域,图森未来无人集卡在港口的应用、飞步科技专为自动驾驶研发的AI芯片都颇受外界关注。
相较于这些根植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一段公布于滴滴出行2018年会的智能驾驶技术视频更加令人关注。不久后的1月26日,滴滴宣布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2月8日,滴滴与包括吉利、长安、起亚、雷诺-日产等12家汽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帮助推广共享汽车和电动汽车服务。虽然滴滴接触自动驾驶早有传闻,但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布局速度还是令人有些意外。
对此,滴滴出行CEO程维公开表示:“我们希望滴滴不仅是连接用户和司机的出行平台,人、车、路、灯和背后的交通决策体系未来都会线上化,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成为智慧交通的服务商。”其中话语,值得玩味。
和造车新势力一样,那些以自动驾驶起家的创业公司,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时间,才是初创公司最大的敌人
这里并非是把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放在对立面,然而目前科技公司与汽车企业的互补关系并非牢不可破。现实是,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一众民营巨头已经开启了内部研发的节奏,而整机制造企业的综合优势,将在无人驾驶的发展过程中越发重要。
当自动驾驶逐渐趋于完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当前的强势地位及高估值也必将受到冲击。在这场无人车初创公司的竞速排位中,头部效应已经初现端倪,而出于中下层企业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最后,千万不要忘了无处不在的BAT和虎视眈眈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