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公司名称 | 优势特点 |
---|---|---|
1 | 商汤科技 | 支持动静态对比及活体检测,主要面向安防、道路监控、身份验证等众多场景 |
2 | 旷视科技 | 支持动静态人脸识别及活体检测,主要面向楼宇、商超、社区、校园等场景 |
3 | 云从科技 | 支持动静态人脸识别及活体检测,主要应用于身份认证、动态布控等场景 |
4 | 海康威视 | 应用于安防、交通、金融、楼宇等多场景 |
5 | 中科视拓 | 主要应用于考勤、门禁及身份认证等 |
6 | 汉王科技 | 主要应用于考勤、门禁及身份认证等 |
7 | 格灵深瞳 | 主要应用于认证比对、监控、门禁等场景 |
8 | 阿里云 | 打造ET大脑,主要应用于金融、安防、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等场景 |
9 | 腾讯云 | 主要应用于安防、金融领域等场景 |
10 | 汉柏科技 | 主要应用于安防、门禁、教育等场景 |
11 | 依图科技 | 主要应用于安防、金融领域等场景 |
12 | 平安科技 | 主要应用于金融、安防、教育等场景 |
13 | 云天励飞 | 主要应用于安防、园区、校园、商超等场景 |
14 | 中科奥森 | 主要应用于安防、金融、楼宇、教育、零售等场景 |
15 | 百度云 | 支持人脸检测、对比及活体检测,可应用于安防、门禁、支付等场景 |
16 | 阅面科技 | 应用于教育、零售等场景 |
17 | 佳都科技 | 致力于智能安防、智能轨道交通建设 |
18 | 瑞为技术 | 应用于安防、商超、家电、车载智能等场景 |
19 | 智慧眼 | 支持活体检测,应用于公安、司法、金融、人社领域 |
20 | 飞搜科技 | 提供目标与场景识别服务,可应用于门禁、金融、美颜、安防等场景 |
21 | 微模式 | 图像识别 |
22 | 川大智胜 | 应用于门禁、监控、人证查验以及相机产品 |
23 | 科大讯飞 | 支持活体检测,应用于考勤、门禁、远程认证等场景 |
24 | 像素数据 | 应用于身份验证、识别对比、视频监控识别 |
25 | 安威士 | 应用于考勤门禁系统 |
26 | 铂亚 | 适用于军民多领域 |
27 | 脸云科技 | 基于人工智能识别人脸的照片分发平台 |
28 | 赛为智能 | 应用于无人机、智能机器人以及智慧城市建设 |
29 | 凯泽科技 | 应用于安防、医疗、教育、布控等场景 |
30 | 图普科技 | 应用于照片处理、身份认证、门禁、安防、金融等场景 |
31 | 盛世华安 | 主要应用于安防、社区等场景 |
32 | 视觉伟业 | 主要应用于智能安防及智慧城市建设 |
33 | 人人智能 | 主要应用于安防、教育、金融、税务等场景 |
34 | 银晨科技 | 应用于安防布控及信息采集 |
35 | 中安未来 | 提供人脸识别、人证识别、人证比对服务 |
36 | 猎户星空 | 应用于接待、售卖、儿童陪伴等场景 |
37 | 飞瑞斯科技 | 主要应用于视频分析、零售、智能办公、安防等场景 |
38 | 泽成科技 | 应用于门禁系统 |
39 | 骏聿科技 | 支持活体检测技术,应用于公共安全及互联网身份认证等场景 |
40 | 中德宏泰 | 主要应用于安防、金融、政务等场景 |
41 | 瑞奥风软件科技 | 主要应用于门禁、考勤、安防场景 |
42 | 可信科技 | 支持人脸检测、对比、搜索及活体检测 |
43 | 科葩信息技术 | 应用于金融、园区、办公等场景 |
44 | 苏慧信息技术 | 主要应用于门禁、人群分析、场馆管理等场景 |
45 | 远钧科技 | 涵盖军事、工业、民用领域 |
46 | 帕米科技 | 可应用于迎宾、物业安防、布控、教育等场景 |
47 | 千搜科技 | 应用于互联网身份认证及智能安防 |
48 | 威富视界 | 支持活体检测,应用于园区、金融领域等场景 |
49 | 荆棘鸟科技 | 适用于门禁、考勤、安防等场景 |
50 | 昊畅达科技 | 支持人脸识别、对比、检测,主应用于安防领域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面孔,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基于或多或少的差异性,人类才能在庞大的人类群体中分辨彼此。人脸识别将这一能力赋予计算机,利用其强大的存储和运算能力,并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在计算机“大脑”中存储多人的影像资料特征,根据差异性来辨别眼前的人是“张三”还是“李四”,是兴奋还是疲倦……
鉴于技术的日趋成熟,现阶段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具体场景落地尝试,如会议人脸签到、人脸识别智能门禁、安防监控人脸识别报警功能,还有最接近大众群体的智能手机人脸解锁功能……人脸识别的应用覆盖了安防、门禁、金融、园区等多领域下的各类不同场景,备受大众和资本的追捧。但在人脸识别技术高歌猛进的背后,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理应被重视。
不均衡的产业链
现阶段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范畴内是占比较重、发展较快的一大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53亿美元,其中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7.25亿元,占到全球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的10%左右。根据表层数据显示,我国在这一行业领域的发展势头是较为强劲的,但深挖我国人脸识别产业链,会发现,市场上的企业多集中于下游,即具体的场景应用,而少有企业在中上游发力,这是很危险的。
上游基础层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技术和数据集。首先,在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上,国内企业略显乏力,缺少像英伟达以及AMD Vision这样的公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芯片制造行业起步较晚,而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又要求将算法、计算能力、大规模数据等内容全部整合到一起。面对这样的难度,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长期探索,才有望追赶上国际芯片巨头,而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以及庞大的资本支持,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即便有心也是无力,大企业则需要足够的魄力承担背后的风险,亦是艰难。
在算法领域,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如商汤科技、BAT都在研究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的不断搭建、优化过程中,构建更强大的深度学习算法。这些算法的研究成果对于企业而言属于商业机密,秘不外宣是最符合商业竞争法则的方式。但美国的谷歌、Facebook、微软都推出了深度学习算法开源平台,将自己研发的算法技术进行开源,降低了很多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与之对比,国内只有百度的PaddlePaddle一个深度学习算法开源平台,在研发力、竞争力上自然会稍逊一筹。
相较之下,在真实数据以及模拟数据的收集上,国内行业巨头与国际人脸识别行业巨头的差距倒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整体来看,在人脸识别的产业链上游,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中游是由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和数据库对比检验等技术层构成,大体包括人脸检测、活体检测、人脸识别、视频对象提取与分析等技术。虽然处于中游的企业占比不大,但远优于产业链的上游现状。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在人脸识别的具体技术层面相继发力,已经取得了较为不俗的成绩。
下游则是国内人脸识别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这也取决于国内拥有庞大且复杂的应用场景的支持。如远超各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和市场给了“刷脸支付”难得的尝试机会;高度集中式的住宅小区对智能安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且复杂的场景领域,让下游得以容下诸多企业。
产业链的不均衡,是目前国内人脸识别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基础技术的长足发展,就犹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终究不是行业发展的长久之策。
可能存在的缺陷
人脸识别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身份认证。例如智能手机采用的人脸解锁,其目的在于确认使用者是否是被认可的手机用户;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的目的在于只允许有权限的人进入特定区域……这就要求人脸识别的精度必须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且不能被技术手段所欺骗。但以现阶段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还不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首先在精度方面。关键点定位技术是快速识别一个人的核心技术,用于定位的关键点越多,识别的精准度就越高。以商汤科技为例,采用眼、口、鼻轮廓等人脸21、106、240三个不同数量级的定位点,可支持不同场景的需求,并能够适应大角度侧脸、大表情变化、遮挡、模糊、明暗变化等各种实际环境。但能达到利用240个定位点的研发企业并不多,且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会令部分定位点失效,其精度难免受到影响。
在智能手机人脸解锁等简单或主动需求的场景下,现阶段人脸识别的精度已足够完成相应任务,因为用户可选择去除遮挡物,避免干扰,弱光条件下智能手机可以提供屏幕补光功能。而在交通及安防领域,对精度的考验则大大提升,在侧脸、遮挡、模糊、明暗变化等各种复杂环境下,有效的定位点就会大幅缩减,精度自然随之下降。如何让有效定位点更好发挥作用,精度达到更高,是人脸识别企业要深究的问题。
其次在于活体检测技术。指纹识别可以通过指纹模型等手段骗过机器,人脸识别则会受到照片、视频等手段的欺骗,人脸识别不仅要保证人脸的正确性,同时要保证这张脸是不是活体的人脸,因此有了活体检测技术。静态活体检测可以通过检测人脸微表情得出结果,动态活体检测会让用户根据随机给出的指令做出动作,大大降低了人脸“伪造”的可能性,但如果用硅胶、乳胶、3D打印做的立体面具来攻击系统,并不能完全排除识别失误可能性。
再者,市场上多数采用的2D识别技术缺陷明显。人脸是以3D立体的形式存在,2D并不能展现人脸的全貌,且容易受到姿态、光照、表情等因素影响,识别率较差。不过,目前部分人脸识别企业已经开始转向利用3D识别技术,利用三维人脸立体建模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人脸有效信息,实现更精准识别。
此外,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可以破坏人脸识别率的产品。就在今年,多伦多大学教授Parham Aarabi和他的研究生Avishek Bose还开发了一种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光转换”,能够动态地破坏人脸识别系统,将识别成功率降至 0.5%。
这些缺陷和破坏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而言,是极具威胁的。如何令人脸识别技术不畏惧这些威胁,是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去除隐患,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大会的召开,并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也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我们理应认清现实,正确认知人脸识别技术存在的缺陷,不盲目乐观。
同时,针对目前所暴露的隐患,众企业需要逐个消除,优化人脸识别行业产业链,打好行业基础,并努力提升识别精度,降低活体检测失误率,整体由2D识别技术向3D识别技术迈进,适应各类复杂环境、复杂场景,在保障国内人脸识别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到不“生病”、不“畸形”,保持健康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