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名称 |
---|---|
1 | 中国电信 |
2 | 中国联通 |
3 | 中国移动 |
4 | 世纪互联 |
5 | 鹏博士 |
6 | 光环新网 |
7 | 网宿科技 |
8 | 云赛智联 |
9 | 万国数据 |
10 | 科华恒盛 |
11 | 数据港 |
12 | 方正信息 |
13 | 西部数码 |
14 | 国研信息 |
15 | 炎黄网络 |
16 | 中资源 |
17 | 证通电子 |
18 | 高升控股 |
19 | 首都在线 |
20 | 森华易腾 |
21 | 35互联 |
22 | 奥飞数据 |
23 | 有孚网络 |
24 | 网银互联 |
25 | 尚航科技 |
26 | 太平洋电信 |
27 | 铜牛信息 |
28 | 中国数据 |
29 | 联动天下 |
30 | 中电华通 |
31 | 数据家 |
32 | 新网互联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 |
排名 | 名称 |
---|---|
1 | 阿里云 |
2 | 中科曙光 |
3 | 网宿科技 |
4 | 网易云 |
5 | 天翼云 |
6 | 腾讯云 |
7 | 百度云 |
8 | 沃云 |
9 | 移动云 |
10 | 浪潮云 |
11 | 35互联 |
12 | 世纪互联 |
13 | UCloud |
14 | 华为云 |
15 | 华云 |
16 | 金山云 |
17 | 首都在线 |
18 | 西部数码 |
19 | 新浪云 |
20 | 七牛云 |
21 | 亿方云 |
22 | 时代互联 |
23 | 新一代数据中心 |
24 | 宝德科技 |
25 | 安畅网络 |
26 | 青云 |
27 | 蓝汛 |
28 | 商务中国 |
29 | 互易中国 |
30 | 象云 |
31 | 华夏名网 |
32 | 上海网域网 |
33 | 华数网络 |
34 | 比格云 |
35 | 又拍云 |
36 | 天下数据 |
37 | 盛大云 |
38 | 云立方网 |
39 | 初志科技 |
40 | 快数据 |
41 | 亿通网联 |
42 | 景安网络 |
43 | 五洲互联 |
44 | 千喜网络 |
45 | 前沿数据 |
46 | 联想企业网盘 |
47 | 世纪东方 |
48 | 易企中国 |
49 | 迅捷网络 |
50 | 随意云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排名 | 名称 |
---|---|
1 | 阿里云 |
2 | 腾讯云 |
3 | 华为云 |
4 | 百度云 |
5 | 网易云 |
6 | 天翼云 |
7 | 沃云 |
8 | 移动云 |
9 | 华云 |
10 | 浪潮云 |
11 | 华三云 |
12 | 金山云 |
13 | 蓝云 |
14 | 京东云 |
15 | 曙光云 |
16 | 七牛云 |
17 | 东软云 |
18 | 网宿云 |
19 | 青云QingCloud |
20 | UCloud |
21 | SmartCLOUD |
22 | 新浪云 |
23 | 苏宁云 |
24 | 鹏博士企业云 |
25 | 360云 |
26 | TalkingData |
27 | 光环云 |
28 | 天成云 |
29 | CloudMiX |
30 | 宝之云 |
31 | 北森云 |
32 | 亿方云 |
33 | 盛大云 |
34 | 宝德云 |
35 | 数梦工场 |
36 | 开创云 |
37 | 神州云 |
38 | 用友云 |
39 | 象云 |
40 | 金蝶云 |
41 | 263云通信 |
42 | 销售易 |
43 | 工作圈 |
44 | 超图云 |
45 | WinCloud OS |
46 | 35云办公 |
47 | 奥飞云备份 |
48 | 飞云 |
49 | 有孚云 |
50 | 天润融通云呼叫中心 |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要有效控制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用能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而作为数据的产生、传输和存储中心,IDC行业的发展状况与互联网行业高度相关。
据《IDC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领域快速发展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是保持IDC市场增速提升的主要原因。
过去20多年来,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规模、时尚、灵活和节能的特点日益突出;IDC的功能也从基础业务如主机托管、带宽出租、服务器出租等拓展到了网络安全服务、代维服务和数据存储等增值业务。
前所未有的技术步伐,正推动数据中心的运作方式、设计和构建方式发生着更多的变化。
接下来,周而复始的新兴技术还将在理论上赋能IDC行业,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低成本,仍然是数据中心运营商建立物理竞争优势的关键
数据中心的成本由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构成。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中,电力设备成本最高,占比达55.6%。而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主要涉及IP骨干网和城域网分摊及电费,总占比也高达50%。
因此,降低电力基础设施采购成本、提高电源使用效率是数据中心降低成本的两大关键手段。
行业专家指出,改变数据中心建设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目前很多超大型数据中心建在地价相对低,电力充沛、稳定且廉价,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
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各数据中心已经在寻求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的方法。比如,百度云计算(阳泉)数据中心就采取了百度自研的“北极”(天蝎)整机柜服务器,它支持40摄氏度环境温度下的长期运行,以此达到节省制冷能耗的目的。
据称,其PUE(一个比值。基准是2,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最低可达1.18,每年累计节约用电量达2.5亿度,相当于13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量。
此外,根据对往年数据中心出现的故障原因统计,供电系统故障是数据中心意外宕机的首要原因。因此,改善供电系统性能,是提高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关键。
目前,数据中心供电系统有UPS和HVDC两种方案,其中后者在备份、工作原理、扩容以及蓄电池挂靠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技术优势,因而具有运行效率高、占地面积少、投资和运营成本低等特点。
总之,成本优势将在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打好基础是全面发展的第一步。
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效率,是未来优秀数据中心的前兆
随着基因组研究、加密货币挖掘和高密度计算系统进入数据中心,现代互联网数据中心仍然是大量能源的消费者,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行业专家指出,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效率是当今用于解决数据中心能耗上升、降低成本以及减轻设施对环境影响的主要策略。
一些数据中心开发商正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农场)的投资,一些大型企业如微软也在进行机架级燃料电池实验。
接下来,随着行业厂商开始转向关注边缘计算和相关设施,采用更小、更高效的设计,人们还将看到数据中心更有效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提高效率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数据中心过热部分(如服务器或某些类型的芯片)的冷却方式。
一些数据中心正尝试在水下建立数据中心,利用自然资源让冷却更快速、更节能,而热量将从设备传递到周围的水域。
未来,这些热量或可以有更大的用途,因为一些项目已经在探索热量再利用的可能性。
比如,北欧数据中心公司DigiPlex与供热和制冷供应商Stockholm Exergi合作创建了一个热回用系统。该解决方案将收集数据中心的多余热量,并将其发往当地的某些区域,为家庭供热。
行业的良性发展终将回馈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它的使命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加大互联网数据中心赋能,必须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
随着媒体传播力度的不断加大,全球各大通信厂商正在准备推出5G网络服务,5G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之一。
当然,相对4G,5G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它在数据传输速度、延迟、连接、容量、可靠性和移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业内观察人士预计,5G的速度、容量、延迟特性以及网络切片(将运营商的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虚拟网络,虚拟网络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灵活应对不同的网络应用场景。)等服务,最终将在物联网通信、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英特尔公司一直在研究5G将如何影响数据中心的潜在实际案例,它希望借助未来数据中心的互操作性,来试图帮助数据中心运营商躲开供应商的锁定。
此外,在软件方面,5G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数据中心使用软件定义电源(SDP),它可以确保数据中心在需要高峰用电时降低用电量,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当然,作为一项新技术,现在对5G的作用进行全面预判显得有点为时过早。不过,随着电信公司开始向用户提供5G试用服务,5G对数据中心的潜在影响应该会变得更加明显。
同时,毋庸置疑的是,5G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确实是颠覆性的。以前,由于传输速率与时延,像手机这样的终端设备只能依靠本机的硬盘与外接SD卡去存储与运算数据。
而未来,当传输速率得到百倍提升后,终端就会沦为一个接收设备,海量的数据和计算交给“云”去运行即可。此时的“云”就是数据中心,它是5G时代的大脑中枢。
5G的到来,将对“云”提出更高的要求。
云计算大脑下,必须具备边缘计算业务的终端式扩张
在日常生活中,云计算的应用正不知不觉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涉及扫码出行、指纹支付和网盘云服务等方方面面。
而从专业设计的角度看,云计算基础设施允许组织从传统数据中心设施向云平台转移,云计算提供商就可以构建依赖网络冗余而不是基础设施冗余的大型站点。
随着具有同步处理功能的网络冗余变得越发普及,行业对基础设施冗余的依赖将会继续减少,这也意味着数据中心将变得更加灵活,甚至可以根据规模、位置和使用进行相关程度地扩展。
2019年,云计算或许将通过对软硬件冗余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来实现持续增长。
同时,随着网络容量的扩大和未来几年5G技术的逐渐成熟,边缘计算中心将脱颖而出,成为云计算网络中不断增长的一部分。
云计算作为统筹者,负责长周期数据分析并可输出任务下发到边缘处,能够在周期性维护、业务决策等领域运行;而边缘计算靠近设备端,主要通过区域性的数据采集来支撑云端应用的大数据分析。两者相互协同,互为补充。
比如,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边缘计算产品Link Edge已经问世。通过它,开发者能轻松地将阿里云的边缘计算能力部署在各种智能设备和计算节点上,比如车载中控、工业流水线控制台和路由器等。
纵观整个互联网大环境,以“云”为基础的技术浪潮,正以席卷一切的姿势铺天而来。AI、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和VR/AR等前沿技术将在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云计算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处在全球网络安全不断面临持续挑战的当下,如何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平台和优质的服务,才是行业最应该坚守的初心。
未来
不管以怎样的结构或者规模大小呈现,都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以更低的成本、更清洁的能源提高效率,储存更多的信息,并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