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 医院 | 专家 |
---|---|---|
1 | 北京积水潭医院 | 田伟 |
2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姜保国 |
3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 张英泽 |
4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刘忠军 |
5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王岩 |
6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李锋 |
7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黄伟 |
8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邱勇 |
9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翁习生 |
10 | 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 | 赵杰 |
11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杨惠林 |
12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许建中 |
13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王坤正 |
14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范顺武 |
15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李建民 |
16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严世贵 |
17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宋跃明 |
18 | 天津市天津医院 | 胡永成 |
19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廖威明 |
20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 孙天胜 |
21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靳安民 |
22 |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 初同伟 |
23 |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罗卓荆 |
24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林建华 |
25 | 贵州省人民医院 | 田晓滨 |
26 | 西安市红会医院 | 郝定均 |
27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吕国华 |
28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赵劲民 |
29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张卫国 |
30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蔡郑东 |
31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陈伯华 |
32 | 山东省立医院 | 周东生 |
33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李淳德 |
3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张伟滨 |
35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戎利民 |
36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刘祖德 |
37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胡懿郃 |
3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孔荣 |
39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赵群 |
40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 邢更彦 |
41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朱悦 |
42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郑秋坚 |
43 | 北京医院 | 文良元 |
44 |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 金群华 |
45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高梁斌 |
46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夏春 |
47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闫景龙 |
48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董健 |
49 |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舒钧 |
50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夏亚一 |
2022.05德本咨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颐丰卓朗联调(不分先后) |
本固枝荣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手术,标志着骨科在中国开始成为外科中的独立分科。中国骨科学上承传统正骨医学,最初以学习西方骨科学为主,经过百年来的融合发展,理论研究成就和临床治疗水平蒸蒸日上。
骨科又称矫形外科学,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伤病。通俗来讲,常见的韧带拉伤、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骨折等有关四肢手足、脊柱、骨盆部位的疾病都属于骨科范畴。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骨科发展呈现微创化、个体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研究日益多元化和深入化。尽管不同地区的骨科医院和医生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总体上仍处于较高水准,值得信任和依靠。
在大数据体系的支撑下,骨科疾病数据库得以建立起来,并且不断扩充样本容量,为从业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与数据。得益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医学影像处理、三维建模及3D打印乃至骨科机器人等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相应疾病的治疗越来越精细精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与负担。
踵事增华
中华医学会于1937年成立骨科学组,最初只有孟继懋、牛惠生、叶衍庆、胡兰生、任廷桂和朱履中六名成员,截至目前已演变为下设十余种细分学组包含近百名委员的骨科分学会,创办了骨科界的国际品牌学术会议COA,搭建起以内地为核心、联合港澳台、辐射世界的国际骨科交流平台。
国内杰出骨科先驱孟继懋193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骨科主任,后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1957年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院长,创建了中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创伤骨科,设有烧伤、创伤、手外科、显微外科、普通骨科及肿瘤7个亚科,还在院内建立了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开展与创伤骨科有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上任积水潭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田伟,长期致力于骨科诊疗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研究及应用,是我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自主研发了国际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并在临床广泛应用,首创的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理CAMISS,创新5种新术式,成为国际手术金标准。他首次发现颈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病机制,革新手术理念;提出椎旁骨化新理论,改变人工椎间盘设计方向。
细数这百年来的骨科发展历程,传承和创新是主旋律。在前人排除万难一沙一石筑起的路基上,后辈们集中优势与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优化提升医疗水平,向着未知的遥远的顶峰迈进。
仁心仁术
回头看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孟继懋与协和医院同道组成医疗抢救组,辗转于北平郊区为抗日将士治伤。抗美援朝期间,时任协和医院骨科教授的他为近百名志愿军伤员逐一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进行重建手术治疗。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信念感在其心,精益求精的追求和能力在其行。
十四年前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全国各地集合骨干中坚力量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害现场进行救援。地震中的受灾者几乎都面临着挤压伤、砸伤,当时79岁高龄的骨科泰斗卢世璧不仅在救治过程中悉心地传授挤压伤治疗技术,还不辞辛苦地利用救援空隙时间给医生们上课,把自己几十年的治疗经验倾囊相授。
先辈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于骨科学的青年医生,他们上下求索、戮力同心,延续着骨科的崇高专业使命并将其发扬光大,经历了漫长的求学和多年实践积累,才组成今天这一支优秀的骨科精英队伍,在推动学科日臻完善的同时,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以患者利益为先,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平安健康。
一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对医道这一“至精至微之事”的教诲,行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既要在专业上极深研几,亦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参考资料:《中国骨科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