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具现实意义的工业大模型

2025-06-27 DBC 德本咨询

周刊头图.png

基于2025年最新行业动态与技术落地进展,中国工业大模型领域已形成以传统头部企业与创新科技公司为核心的竞争格局,主要围绕技术能力、场景适配性和实际价值。

华为云盘古工业大模型

优势:全栈技术能力,集成AI原生云基础设施、数据治理、算子库及开发平台,支持私有化部署(占市场69%);行业深度覆盖,在矿山、钢铁领域实现突破,如山东能源“矿山大模型”覆盖9大专业场景,宝钢热轧预测模型精度超预期;生态整合,通过FusionPlant平台打通工业三大业务流,实现数据-应用-安全一体化。挑战:工业机理融合不足,部分场景仍需依赖传统机理模型补充,纯数据驱动存在可靠性风险;中小企业渗透率低,高定制化方案成本阻碍规模化推广。

海尔卡奥斯天智工业大模型

优势:工业Know-how沉淀,内置4700+机理模型、200+专家算法,覆盖汽车、化工等9大行业45个场景;场景化增效显著,注塑工艺优化场景中能耗降10%、调参周期缩90%,合格率升至97%;交互友好性,支持多模态输入(语音/图纸/CAD),降低工人操作门槛。挑战:跨行业通用性弱,深度适配家电制造,但能源、军工等领域需重新训练;生态开放度不足,与第三方设备/系统兼容性待提升。

中工互联·智工大模型

优势:垂直场景产品矩阵,AI-SCADA(实时监控优化)与智工知语(知识引擎)覆盖能源、军工、轨交五大领域;军工/能源标杆案例,军工物流实现“平急两用”调度,英格索兰空压机能耗降20%;国产化适配,全链条自研,入选工业互联网大模型首批示范。挑战:多模态能力局限,视频分析等动态场景支持不足;有依赖性,央企合作占主导,中小制造企业应用案例较少。

远舢智能·小舢工控大模型

优势:控制层融合创新,混合联编模式(RAG+Agent)实现APC/RTO实时优化控制,替代传统PID滞后问题;软硬一体方案,自研PLC控制器+SCADA系统,支持AI指令直控设备;行业适配,在烟草、制药等高精度流程行业验证成功。挑战:硬件替代成本高,需配套自研控制器,企业改造成本陡增;复杂控制风险,多参数联动可能引发系统级故障,容错机制不完善。

羚数智能·工业AI Agent体系

优势:央国企全链条落地,AI Agent集成设计-采购-生产流程,显著提升集团型企业协同效率;专业化壁垒高,工业语义理解与任务拆解能力突出,获德勤“工业大模型唯一入选企业”。挑战:依赖高质量语料,需企业历史数据深度清洗,实施周期长;实时响应延迟,复杂决策链导致Agent反应速度不足。

阿里巴巴·通义工业大模型

优势:云生态协同,与阿里云IoT、数据中台无缝集成,降低部署复杂度;供应链优化突出,在消费制造业实现需求预测-排产-物流全链路优化。挑战:工业设备连接弱,OT层数据采集依赖第三方硬件,实时性受限,专业场景深度不足,相比垂直厂商,冶金、化工等复杂工艺适配浅层。

百度·开物工业大模型

优势:NLP+CV多模态领先,文本指令生成工艺文档、图像质检精度达99.5%;中小企业普惠方案,提供低代码工具链,降低AI使用门槛。挑战:工业逻辑薄弱,偏重通用AI,行业专家规则库沉淀不足;高价值场景渗透难,核心生产控制场景落地案例稀缺。

腾讯云·工业AI大模型

优势:C2M链路整合,连接微信生态,支持用户需求直连工厂定制;安全运维场景成熟:设备预测性维护误报率<5%。挑战:工业知识库碎片化,行业语料分散,影响模型专业化输出;实时控制能力缺失:聚焦运维层,难介入核心生产系统。

创新奇智·工业大模型

优势:制造业轻量化部署,边缘侧模型压缩技术,适应工厂低算力环境;视觉质检标杆,3C行业缺陷检测效率提升40%。挑战:行业覆盖狭窄,集中于离散制造,流程工业应用薄弱;生态合作不足,缺乏龙头工业企业共建,场景理解受限。

第四范式·工业大模型

优势:AutoML自动化训练,降低企业模型调优人力成本;能效管理突破,在水泥、钢铁高耗能行业实现节能15%+。挑战:数据依赖度高,小样本场景下模型泛化能力骤降;硬软结合缺失,纯软件方案难解决设备控制问题。

周刊底图.png

中国工业大模型正从“技术验证”迈向“价值创造”,2025年将成规模化落地分水岭。未来胜负手或在于工业Know-how的AI化深度、核心生产场景的敢用程度,以及从“单点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跨越速度。

(文/和风细雨)

e-Mail:lab@enet16.com

【DBC拟定框架简介】